在2023年的7月份,黑龙江哈尔滨市民胡冰打算用支付宝里的金额交当年的保险费,可收到的信息却是余额不足。胡冰马上查了一下支付明细,结果发现最近半个月,账户频繁与北京龙威互动科技有限公司有交易。
“我一看转账的东西,我就觉得肯定跟游戏有关系,然后我就问孩子,完了孩子说就是玩一个网络游戏叫’233乐园’的游戏。”胡冰告诉记者。
胡冰仔细查看了一下,每次消费金额不等,总共有近200笔的交易记录。“(2023年)6月9号到昨天就把我家钱转走了5万3千多块,大概最高(充值)金额是648元,多数都是648元,然后有348的,200多的,199的,78元,50元,6块,12块的。”
胡冰的儿子今年10岁,由于要在手机上查看作业,所以孩子拿到手机的时间比较长,而且孩子还告诉她,之所以会充值这么多,是因为在游戏里面认识了一位叔叔,总是带着他玩游戏。
“因为支付宝的手机号,密码和验证码都给这个人了,他说陪他玩了几天游戏,后来这个人就把他拉黑了。”胡冰说,五万多块钱是他们家辛辛苦苦攒下来的,没想到孩子半个月的时间就给消费掉了,她希望联系“233乐园”游戏的工作人员,反映一下情况,但是客服电话始终无人接听。
未成年的孩子是懵懵懂懂的,一时之间沉迷于游戏,这给家长带来了困惑。孩子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?大笔的充值款到底能不能要回来呢?
2021年9月1号实行的《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工作的通知》第三条规定:网络游戏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,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年龄不符的付费服务。同意网络游戏企业提供的付费服务,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,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,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。
南昌市民小黄的弟弟今年11岁,充值了3万多玩游戏,明显超出自身消费能力和合理金额。根据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,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,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。在这类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案例中,如果家长能够证明充值行为未经自己同意,且孩子的充值金额与其年龄、智力不相适应,那么家长有权要求游戏公司退款。
“11岁的少年,按照我们国家民法典的规定,是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范畴。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他所从事的民事行为,如果是在他认知以内的行为是有效的,但是如果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所行使的行为,这个行为的效力应该要经过监护人的追认才能予以生效。因此,本案中,当事人是未成年人,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他无论是通过父亲的手机还是母亲的手机,哪怕使用其他亲戚的手机,并不能改变他在行使民事行为时,他本身这个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效力是待定的,需要经过监护人予以追认的这么一个事实,因此商家的理由在法律上是不成立的,应该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,将相应的款项予以退还。”律师表示。
另外《民法典》第145条规定,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重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,或者与其年龄、智力、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,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,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30日内予以追认。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,视为拒绝追认。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,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,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。
“他的监护人追认的时间是有30天的追认期,如果在这个期限内,监护人予以追认的话,有效;如果拒绝追认,或者没有作任何表示,那么也是视为拒绝追认的。那么在本案的情况中,这个少年他的监护人父母对这个行为是不予追认的,不予认可,那么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的话,该少年的充值行为是属于一种无效的民事行为,那么商家就应该将充值的货币欠款予以返还。如果现在双方最终没有办法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一致的话,那么监护人可以考虑通过司法诉讼的方式,来追缴自己的欠款,挽回自己的损失。”律师表示。
现在互联网成为孩子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,但沉迷网络游戏,是家长比较担忧的问题,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游戏呢?专家认为,“首先是这种新奇感,第二就是愉悦感,特别在互动空间中跟别人的互动 ,会给他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体验;第三就是我们讲的成就感,由于我们的网络游戏它有即时的反馈,这种体验会强化他的这种游戏的参与频率。”
那么作为家长和学校,又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,教育孩子呢?专家建议,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陪伴,以及加强正确的引导。“父母应该加强对小孩的陪同、陪伴,让他们体验一下大好河山的秀丽景色;第二要加强正确的引导,帮助小孩更好地去学习;第三是加强一个正确的评价观,发现孩子不一样的闪光点,多给一些正面的评价,会更好地让小朋友感到充实。”
在此也提醒广大家长,要加强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的监管,加强手机密码管理,以及钱财管理,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及家庭财产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