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男足0-1沙特、0-2澳大利亚结束了这个国家队比赛日的征程,同时,如果没有什么奇迹出现的话,这两场连败下来,也基本注定了国足此次世界杯预选赛的黯然结局。
然而,当国足在大莲花的夜幕中咽下失败的苦果时,一个荒诞的对比正在足球世界形成——在国家队比赛日的前几天,也就是3月14日到16日,沙特球员在国内沙超与本泽马、C罗争锋,澳大利亚国脚们也在澳超龙争虎斗,而中超却在3月3日之后进入长达25天的休克期。
更令人无语的是,如果我们继续查询中超赛程就可以发现,在接下来的6月,也就是国足最后两场世界杯预选赛期间,中超联赛还将再次进行为期1个月的“让路”。
国足的最后两场18强赛将在6月5日和10日进行,而中超第13轮的比赛时间是5月16和17日,第14轮就要等到6月13日,也就是世预赛结束后。
我们当然可以理解做出这个决策的某些人的想法,正所谓“临阵磨枪、不快也光”,在这个国家队比赛周期之前,中国队出线居然还能看到一丝曙光,那不如一把全押,让国脚们集训20天,全力备战,说不定就有奇迹呢?
为什么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已经搞了30来年,而某些人到现在还不明白,联赛才是国家队的根,这种以牺牲职业联赛为代价的国家队集训模式,犹如饮鸩止渴,每多一次,就会把中国足球往深渊里多踹一脚。
早在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时,阎世铎主席除了命令联赛让路预选赛之外,甚至还搞出了“今年只升不降,明年只降不升”的奇葩政策。
表面上的结果是,国足历史性的冲进世界杯,有人升官,有人发财,大家其乐融融。
奇葩的升降级政策直接催生了“甲B五鼠”案,甚至还间接导致了来年的末代甲A里天津泰达与上海中远的假球公案,本该是世界杯英雄的申思与祁宏不得不锒铛入狱,整个联赛公信力遭到重挫,商业价值断崖式下跌,甚至一度沦落到找不到赞助商的地步。
但升了的官不会降回来,发了的财不会吐出来,大环境不好那是后人的洪水滔天,与前人又有什么关系?
最近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是,中国足球之所以不行,是因为青训被破坏了,没有足球人口,十几亿人口的大国,注册青训还不到越南的1/3,自然玩不转足球。
然后大家沉下心来,一门心思搞青训,好不容易足球人口终于上来了,然后问题又出现了——这些足球人口用什么来消化呢?
如果十年勤修苦练,最终的职业终点只能是如今的中超,又有多少家长愿意让孩子走上职业化的道路?
当行政干预一再干涉甚至是摧毁职业足球最基本的市场规律之后,除了会让青训家长失去对职业通道的信心,更会让赞助商不再相信联赛的持续性,俱乐部也必然会丧失造血功能陷入政策市困局。
也许有人要说,比起其他联赛,只不过是多停半个月集训而已,一点点的小修小补,不至于那么严重啦。
更遑论,职业足球发展到今天,对长期集训的迷信和偏执,根本完全是对现代足球规律的严重误判!
国际足联技术报告显示,2022年世界杯32强中,有28支队伍采用三天集训+比赛模式。
日本队在本次世界杯预选赛前仅集训3天,却打了长期集训的中国队一个7-0。
反观中国足球,居然现在依然深陷在时间堆积=实力提升的认知泥潭之中不可自拔,简直是可悲可叹。
这种源自专业队时代的思维定式,与当代足球以赛代练的核心理念,根本完全是南辕北辙。
这种违背运动科学的方式,不仅摧残球员身体机能,更会给球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——国足球员水平是不太高,但为何他们在世预赛当中屡屡出现离奇失误,某些人真的想过为什么吗?
当世界杯出线成为政绩KPI,职业联赛自然沦为可牺牲的代价。这种唯结果论导向催生出荒诞的政策循环:U23政策导致联赛竞技水平下降→国字号成绩下滑→推出更激进的集训政策→联赛价值进一步缩水。
对比邻国日本的百年规划,更能凸显中国足球的战略迷失。日本足协《2005宣言》明确2050年世界杯夺冠目标,但实现路径是坚定不移的职业联赛建设:J联赛俱乐部必须配备U12-U18完整梯队,青训投入占俱乐部预算下限15%,联赛转播收入50%强制用于青少年足球。这种制度性保障使日本在20年间实现从亚洲二流到世界一流的跨越,而中国足球,居然直到今天,仍在为短期政绩透支未来。
如果我们不能打造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本土联赛,那么今日在青训上的投入和付出,最终也不过是明日黄花而已。
在杭州奥体中心泛黄的草皮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国家队的技战术溃败,更是一个系统崩塌的缩影。
当沙特联赛能吸引C罗、内马尔等巨星,当澳大利亚球员在苏超、英冠大放异彩时,中国足球还在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经营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运动项目。
历史已经证明,任何违背足球规律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。或许唯有当某些人真正理解了欲速则不达的哲理,中国足球才能彻底走出这场持续多年的噩梦。
毕竟,没有人能用推土机建造足球金字塔,真正的崛起永远始于对根基的敬畏与呵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