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段时间,世界的目光集中在世界杯,各大社交平台上,各种话题不断刷爆热搜。
而当所有人的关注都聚焦在世界杯时,鲜少有人注意到,又一个关于足球的消息传来——
中国盲人男足蝉联了第七次亚锦赛冠军,同时拿下了亚洲唯一一个巴黎残奥会资格。
进行为期49天的集训后,他们将奔赴印度,加入亚锦赛的冠军争夺,并努力获取一张通往巴黎残奥会的门票。
事实上,中国盲足是福建集训中心的常客,早在2019年12月,他们便来到这里进行集训。
当时盲足的小伙子们刚刚拿下在泰国举办的亚锦赛冠军,这场大赛,是他们又一次成功卫冕。
你没听错,加上这一届亚锦赛,中国盲足长期屹立在亚洲之巅,已至少达三届之多。
其中,他们在2007年至2013年实现四连冠,如今又在2017年至今实现三连冠。
2008年北京残奥会亚军,2016年里约残奥会第四名,2020东京残奥会第四名。
2018年盲人足球世界杯,他们拿到了季军,即使放眼世界,这也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实力强队。
但,看着这样的成绩,许多人可能想象不到:这支队伍组建之初,却是一个“临时拼凑”的组合。
而作为2008年奥运会与残奥会的东道主,中国也在筹划盲人足球队的组建与训练。
从省队,到国家队,没有经验,没有先例,踢什么、怎么踢、需要什么样的人,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摆在眼前。
由于是针对盲人,和常规足球比赛规则差异很大:盲人足球为五人制,上半下场比赛各20分钟,场地为40x20米的绿茵场,并加有围栏。
除守门员外可拥有视力外,所有比赛队员都必须满足“完全不拥有视力”的条件,所以,声音在比赛中占据了重要位置。
并且,球员在向对方球员移动或铲球时,必须发出“voy”一类的声音,让对方判断出来向。
比如任意球或点球中,引导员会敲打门框,帮助球员确定位置,并喊道:“8米,45度,射门!”
最后,比赛对观众也有要求——在除去进球等时刻允许发出声音,其余时刻也一律保持安静。
第一个带铃铛的足球,是邹宏谋自己用手缝出来的;训练场的围挡,是拆了床板安上的;平时训练,他就让球员把手放在自己腿脚上,一点点感知动作……
2006年,盲足国家队正式成立,成立短短一年后,他们就在国际大赛——亚锦赛赛场上,一路过关斩将,获得冠军。
如果说这次比赛只是小试牛刀,那么在北京奥运会的表现,则是他们的高光时刻。
尽管最后的决赛中,他们惜败世界几乎最强的巴西队,但一块沉甸甸的银牌,对于起步晚的盲足来说,同样是里程碑式的成就。
2021年8月,同样是在福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,在此集训的盲足队员整装出发,踏上东京残奥会的征程。
首场比赛0比3输给巴西队,但继而他们调整状态,接连战胜法国、日本,最终拿到第四名。
这是他目前的职业,而属于曾经的他的另一个角色,是首批中国盲人足球队主力队员。
跟随国家队,王亚锋拿到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银牌、2010年盲足世界杯季军以及多届亚洲锦标赛冠军。
2010年,王亚峰帮助球队夺得盲人世界杯季军,并当选“最佳运动员”,这一称号,相当于盲人足球界的“世界足球先生”。
他说:“梅西一直是我的榜样,我要像他那样克服先天身体条件的不足,做一名成功的足球运动员。”
盲人在不可见的世界中依靠阵阵声音奔跑、运球、破门,这是一场在黑暗中的舞蹈。
而其中困难之处,首先便是“在黑暗里待久了,动起来,跑起来,都是陌生的,不可控带来的恐惧,是最大的心理障碍。”
东京奥运会期间,一条“盲足队员的鼻梁没有一个完好的”话题悄然登上了微博。
球员魏建森回忆,自己受过比较大的伤,有一次扭到踝关节,小腿肿到球袜都穿不进去。
云南盲足队在集训期间,每个月有三五百元的补贴,国家队集训则是100元一天。
王亚锋记得,大赛之后的颁奖仪式,听到国歌奏响的那一刻,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仍然溢于言表。
教练邹宏谋至今也还印象深刻,自己一名连眼珠都没有的队员,一开始只能擦着地走路,到后来,已经能够腾空跃起。
“如果不踢球,我可能一辈子就窝在老家。但就像踢球一样,一场比赛输了那就重整旗鼓,我们也要学会接受人生的遗憾。
2022年年初,女足亚洲杯赛场传来消息,女足姑娘在半决赛击败日本女足,挺进决赛。随后,她们又力克韩国女足,拿下亚洲杯冠军。
即使落后的情况下,能够有拼尽全力一战的决心,永远无休止地朝着心中所爱前进。